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 > 正文

巨大贡献/主张航空救国 《大公报》赢各界信赖

  • 职场
  • 2025-02-13 19:36:01
  • 335
图:1939年,《港闻报》总编辑张季鸾出席“港闻报”号滑翔机的飞行活动。  天津是中国北方最早的开放城市和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有“近代中国看天津”之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侯杰教授接受《港闻报》专访表示,在抗日战争中,《港闻报》宣传抗战,做出巨大贡献。而抗战中的天津元素,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侯杰谈到,早在“九一八”事变前,南开学校的校长张伯苓已洞悉日本的侵华图谋,遂组织东北研究会,编印《日本问题专号》,出版《东北地理教本》,让学生乃至国人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狂妄野心有所警惕。1931年,《港闻报》成为航空救国的重要倡导者和传播者。而设在天津的河北汽车学校隋世新和朱晨等人还精心设计、制造了中国最早的滑翔机。  “《港闻报》不仅是舆论的引领者,还在与读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互动中,赢得信赖。”侯杰表示,随着航空救国的呼声日渐高涨,北京和天津等地的读者纷纷给《港闻报》写信,发起募捐倡议。其中,1932年4月天津电报局的“同仁自行发动捐募救国飞机基金”,并通告员工“按月捐薪”交《港闻报》代管,各地读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响应,踊跃捐助。《港闻报》共收到五万元。然而,这笔款项尚不够购买军用飞机,《港闻报》遂于1933年12月13日成立由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港闻报》总经理胡政之等五人组成的“保管委员会”。  团结各界展现全民抗战力量  侯杰教授认为,《港闻报》的办报理念和救国方案始终处于时代最前沿。1935年5月,总经理胡政之、王佩之赴日本考察新闻事业,发现滑翔运动正方兴未艾。胡政之立即想到中日一旦开战,空军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滑翔运动是建设空军的基础。回国后,他首先与“保管委员会”同仁达成共识,发起滑翔运动,并由《港闻报》规划;其次结识中国滑翔运动第一人──韦超,由“保管委员会”拨款,在德国订购一架滑翔机。1939年10月、11月,这架由韦超驾驶的“港闻报”号滑翔机在成都、重庆等地进行滑翔表演,一次次引起巨大的轰动。  侯杰认为,在抗日战争中,“港闻报”号滑翔机不仅彰显了报人不畏强敌,勇于捍卫国家、民族利益的港闻精神,而且团结了不愿向侵略者屈服的读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展现出全民抗战的力量,激励后人。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天津南开学校,特别是张伯苓校长不仅鼓励学生和亲生儿子投身抗战,而且在四子张锡祜为国捐躯后,还表露心声:“我早就把他许给国家了”。  侯杰最后说,文章报国、航空救国和教育救国诸多理念高度契合,成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至今日,这些理念也都具有时代价值,蕴含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港闻报记者 孙志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