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浙江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书写保护新篇

  • 资讯
  • 2025-02-23 23:36:18
  • 731

从跨湖桥八千年独木舟的文明曙光,到良渚古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从南宋临安城“百工竞巧”的繁华盛景,到近代浙商“走遍千山万水”的开拓精神,浙江的文化之脉始终涌动着澎湃动力。近年来,传统文化热度持续攀升,浙江也用一场场文化盛宴展现着历史文化的厚度、温度和时代生命力。

浙江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如今,站在新起点,浙江提出要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通过建立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擦亮世界文化遗产群金名片、打造“大系”文化项目标识等,激荡出浙江文化生生不息的万千气象。

过去一年,浙江不断传来文化遗产发掘保护的好消息。绍兴稽中遗址发现越国与汉代建筑基址,出土“会稽”“山阴”等墨书文字,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越国建筑的存在,为探寻越国都城提供了重要线索。衢州皇朝墩遗址发现上山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环壕聚落结构和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水稻田,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环境及水稻驯化等问题提供重要线索。杭州市新登古城墙、临海市台州府城墙、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等6处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另有上山文化遗址群首次入选,仙居下汤遗址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入列。

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之江大地上,一张纵横交错的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已经织就。省文物局日前印发的《浙江考古“启明星”计划实施方案(2025—2030年)》明确未来将打造一批中华文明浙江标识、建成一家国家重点考古机构、取得一批浙江考古标志性成果、构建一个浙江考古国际传播体系这4个发展目标。针对西湖、大运河、良渚等世界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水平将继续提升,包括实施良渚文化“八个一”全面提升工程、建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此外,还将推进上山文化遗址申遗、吴越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等。

走进位于杭州良渚文化核心区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226册“大系”出版物组成的“书林”高耸,这是“大系”书籍第一次全部展出。“书林”的一端连接着“大系”的过去,在“镜厅”中第一次展出的“大系”手稿上,满是编辑们的批注,让人们看到这项重大文化工程的诞生过程;“书林”的另一端连接着“大系”的未来,“中国丝绸艺术大系”已出版5卷供观众翻阅,讲述衣被天下的丝绸故事,成为“大系”的延伸之作。

“大系”与一项有关浙江历史文化和当代发展的系统研究——“文化研究工程”息息相关。2005年7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后,“文化研究工程”被列为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八项工程”之一。此后,围绕“今、古、人、文”4个字从容布局,至今成果丰硕。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赵丰表示,“中国丝绸艺术大系”第一期20卷已基本完成收集、研究与编纂,不仅要出版,更重要的是推动古代丝绸艺术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当前,团队正努力从中国古代丝绸文物的织造技术、纹样风格等方面拓展思路,并与浙江理工大学国际丝绸学院等开展合作,尝试以创新设计把中国传统丝绸的多元美学应用于现代丝绸生产。

放眼全省,借助5G、VR等技术赋能,“文化+科技”让更多不可移动的文化瑰宝“活”了起来。还有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助力宋韵文化、阳明文化、和合文化等不断生长,一颗颗省域文化明珠越发璀璨。当观众在典藏馆戴上VR头显,身临其境地看到穿越历史烟尘的佛光寺,感受唐代建筑的魅力,这虚实相生的景象,恰似浙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投射:用前沿科技唤醒古老记忆,以创新力量守护文明火种。

有话要说...